摸鱼 发现创造 Rules & Tips
1. 遵守中国大陆相关法律法规
2. 推崇「哥伦布式」的发现
3. 创造不是复制粘贴,是自我表达

时代变迁,对信息追寻的回忆(一)

查看: 7105|回复: 2
1
MindBread 发表于 2020-9-5 22:55:37
故事应该从00年代,我还是个小学生起说起,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这种玩意,当时的砖头机9键小屏幕手机除了最基本的收发功能外往往还有小游戏,找这些游戏就成了我最大的乐趣,当时妈妈的手机里只有贪吃蛇和推箱子,后来妈妈不断换手机,我也经常去拿大人的手机去找找有什么游戏,这样我又接触了接水管,赛车,碰碰车,一个主角是个红色弹球的类马里奥游戏(BOSS是个会飞的盒子头),总之不计其数。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魔兽题材的RPG游戏,一直打怪升级,打怪场景有绿地有洞穴有雪山火山(其中一个牛头人的城镇是火山场景),可以花短信费去作弊(记忆中应该像是直接获得强力装备,重新转职),怪物有什么六角蜥蜴,牛头人之类的,牛头人不全是敌人其中一个还是友好的NPC,总之我这游戏我貌似打了几周目,现在想想在当时那个时代就能接触到这样丰富的游戏体验正是不可思议。

现在回首来看搜游戏能直接去应用市场,数不清的类型,也能找到类似的玩法,而且再也不用只玩那几个固定的游戏了,但是那种简谱的像素画面(最近玩接水管,找到的游戏画面都是2D手绘的,感觉还不如以前玩的像素画面真实)和纯真的快乐感再也找不回了,游戏连名字也忘了,更别说到智能机上把这些十几年前的游戏下下来重温一遍。

后来开始看漫画,因为周边同学都在看的原因,看得最多的就是爆笑校园和阿衰这两个搞笑漫画,这是最初的沉迷于沙雕的欢乐,一段时间天天一放学就去校门口旁的小卖部看爆笑校园有没有什么最新册,有些漫画没包装就翻开看到直到老板开始骂,有时也能看到一些漫画周刊,还记得有一个恐怖漫画叫诡什么,封面的人的皮肤是水蓝色,还记得里面有些故事,某某受到了诅咒七窍都被乌鸦冲破被杀死了,母亲回家看到被她用绳子拴住的像僵尸一样身躯的婴儿眼珠突出地叫她"mama",一个以他人记忆为食的恶鬼被消灭,当时的我看到这些内容居然毫无波动,但如果换到了现在再让我看到这些内容早留下心理阴影了。

不过到了中学,自己就不再怎么看漫画了,后来网络的发达突破了经济和时空限制,但是我却从来没有点开过这些网站看漫画了。

中学到高中,开始专心于学业,能写的事就很少了,初中时意林的内容早不记得了,高中时自己去图书馆随便去找一本书看结果认识了《南方周末》(但它的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质量却远不如纸质版),再看《意林》,读到囚徒出逃回营结果被自己人逼供致死的故事,再看到老舍有一篇关于观戏的文章,标题不记得了,只记得说“不管是项羽救美还是???,我都只当???一样看了去”,大意就是不管看什么艺术形式,鉴赏出意义看得快乐就行了,中午回家吃饭,经常看一个地方台节目《有话直说》(后来有感又去主动搜,发现这个节目一直到2018年3月就停了,感觉里面的重头戏内容挺优质的,后面还找人问有没有类似的节目结果毫无下文),里面很多关于社会和制度的重头戏至今印象深刻,以及学英语的时候,班内经常发21世纪报(公众号文章质量同样不忍直视),选定文章,讲英语课的时候就选同学上去讲文章相关的问题,讲不出来就选歌唱。

现在进入了大学就再也没见过任何纸质媒体了,也没看电视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尽管网上资源极其丰富,我还是觉得纸质媒体更有去阅读的欲望,电视新闻比网络新闻更好听,可能是因为当时无法选择内容的历史形成的习惯以及在网上大量的垃圾推送中逐渐麻痹的原因?

再也没机会看,也不关心本地的报纸讲了什么,也没机会去接触杂志周刊,游戏上当过B站的云玩家一段时间就没感觉了,对漫画已经失了兴趣(后来看了《小绿与小蓝》才知道漫画也可以有趣和信息量并存,也主动去找了一些程序员的漫画,不过都看不太懂),倒是有耐心去点开手机看了一些名著,但是心里却是为了看完而看完,以前随便翻开一页《资治通鉴》就能沉迷于故事的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一刷完毕之后就永远躺在了软件里。

分段的原因是不想搞太长,发文章是为了在回忆的过程思考自己到底少了什么,另外要是有虫友能指出我说的那些游戏和漫画就更好了。

《有话直说》: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 ... .0.0&f=29545991

虫子 发表于 2020-9-7 10:27:24
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收方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快」可能是最显著的特征了。

因为「快」,人们的思维意识也在随之适应。但内心的情怀或者说那个「慢悠悠的角落」时而会抵触快节奏。很能理解这种情绪,因为快在目前的中文世界,往往只重数量,不负责质量,大量信息如同残渣剩饭,反胃是不可避免的。

就像人类思维的精华被提炼成一部部巨著安静地躺在图书馆,但那安静于众多被时代洪流所裹挟着推进的人们而言,是不足以对抗浮躁的。

于是剩下的更多是怀念和回忆吧。
迷人的小约翰 发表于 2022-2-18 13:09:14
1一直对电子类书籍保持着警惕,除了工具类图书,其他的书籍尽量实体的。
2网络信息泛滥,但是好像已经对热点新闻产生了免疫,什么冰墩墩什么谷爱凌不过是媒体机器制造的流量。
3一直告诫自己有意识的获取信息而不是淹没在信息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虫部落 陕ICP备14001577号-1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015号联系我们FAQ关于虫部落免责声明虫部落生存法则社区广场RSS

Build with for "make search easier" Copyright © 2013-2025. Powered by Discuz! GMT+8, 2025-5-5 07: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