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 生活 Rules & Tips
1. 遵守中国大陆相关法律法规
2. 推崇善意、理性的交流方式
3. 反对无病呻吟
4. 不要轻易对他人的选择下定义
5. 反对性别、种族、职业等歧视
6. 发帖留联系方式请加密 Base64
7. 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无脑跟风

[随想] 鲁豫和柴静的作品是我觉得言之有物且物品丰富的,比「假大空」的情绪片观感好太多

查看: 3758|回复: 17
2
虫子 发表于 2025-3-27 12:06:12
都是主持人、记者。都在网络上流传着标志性的争议。

鲁豫的标志性是那句被调侃成梗的「真的吗?我不信」,被某些人认为这人傻愣、花瓶。

柴静的标志性是对丁仲礼院士的气候问题采访,被某些人认为预设立场,屁股坐歪。

对此我有点疑问...

第一次见到鲁豫这个名字是高中时读的一本书,作为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在一档欧洲文化旅行节目中采访某作家,节目我没条件看,但你知道能在早年凤凰卫视做这类节目主持,怎么会是某些人评价里的「花瓶」呢?

相反的,我觉得鲁豫有点像文学方面的 AI 大模型,阅读量惊人,记忆力超人,思想性动人。随便找一档长访谈节目(岩中花述 Podcast)就能感受到,推一期:


但是这些完整的作品就像长视频,和那些类似「真的吗?我不信」如短视频的片段相比,后者的传播效率是碾压级的。我估摸即便你让那些嘲讽花瓶的人知晓这些,也会发出鲁式疑问:真的吗?我不信。毕竟那些已经完全碎片化的大脑是没有长文本阅读能力的。

2010 年柴静对丁院士的采访,15 年前了啊,再提起仿佛电子考古,依然堪称经典。

我不懂记者会进行那些科班的专业训练,但就采访而言,我觉得柴静和丁院士的对话很成功——信息量饱和。

试想,柴静如果提出一些「你好我也好」的问题,丁院士诸如「中国人是不是人?」,「地球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这样饱含哲思的金句还能被引出吗?好的提问就是「抛砖引玉」,用感性勾引理性;用立场触发格局...不是吗?让访谈近乎辩论,是真理越辩越明,不是吗?

我问的客观客套,你答的四平八稳,这种采访能「碰撞」出更多的信息吗?会更有记忆点吗?或者说柴静这么问,大大的坏,大写的差,那么请在保留丁院士的经典的前提下,模拟一场中立的、高级的提问看下呢?

我觉得采访也是一种角色扮演,特别是问题指向公共议题时。提问者抛出从利益各方出发的问题,会让问题讨论更全方位,甚至还能更加凸显受访者原本观点的坚定性。提问者像扮演容嬷嬷的恶人一样,像在俱乐部比赛中对国家队队友飞铲的球员一样...剧情和比赛结束,容嬷嬷和紫薇相视一笑,球员彼此拥抱交换球衣,观众看了一场精彩劲烈的对手戏,正常不就剩鼓掌么?你想想,那些对容嬷嬷的扮演者,对飞铲的球员还咬牙切齿、口诛笔伐的,是否有些太入戏了?

请注意,这里仅对采访本身论述。至于柴静个人的立场衍生片《穹顶之外》、公知标签...吵架的话题,不感兴趣。

总之,作为主持人、记者的职业人,鲁豫和柴静的作品是我觉得言之有物且物品丰富的,比时下泛滥的「假大空」情绪片观感好太多了。
allendingjun 发表于 2025-4-5 14:48:40
从来不回帖的人冒个泡:知道那种人最可怕么?就是那种一直以正义的名头出来做事,然后的确写出了和做出了不少反映社会真实的书或者文章,最后99.99%都对的情况下,曲解0.01%,导致对关键事件相反的结论。柴在《穹顶之下》里一开始她孩子的故事让人共鸣,实际上她一直在国外生孩子,抽烟很厉害等,很多她没有讲。鲁节目前从来不准备,能问出啥?另外一个参考方舟子。。。
墨祁沂 发表于 2025-3-27 19:48:58
高中读过她的书--看见,社会的现实的一角,我不愿意相信,出来社会后,我信了。
PQpq 发表于 2025-4-8 15:43:33
从职业技巧来说,柴静确实不错,但很多事情很难分开,比如小胡子,演讲技巧是不是也很高,但他用这份能力发动了二战,柴静同样拥有很高的采访技巧/新闻讲述能力,但是立场不对,这份能力可能就会误导很多人,所以我觉得人和事有时候很难分开
Lively_M 发表于 2025-3-27 15:08:17
有相同的感觉 柴静翻车后墙倒众人推符合人性。
偷得浮生半日闲 发表于 2025-3-27 14:47:10
但是不 ZZ 正确,和宣传的正能量相悖
哈利法塔 发表于 2025-3-27 14:52:55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dr1083 发表于 2025-3-27 15:20:07
鲁豫和柴静都很会激发嘉宾,让嘉宾多分享,不过鲁豫的访谈节目火了,来的人她没有很大兴趣就容易有些冷场
hhhh2043 发表于 2025-3-28 08:47:13
有些事,只有身在其中,也许会感同身受。
旁观者,仅仅是吃瓜群众。
虫学长 发表于 2025-3-28 12:18:03
高中读过柴静的《看见》,比较影响深刻的是环境和女重型犯的问题,当时还是又不小冲击的。
宇宙行者 发表于 2025-3-28 13:54:07
柴静的采访做的确实不错
凌飞 发表于 2025-4-4 23:24:35
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一次过目至今仍不忘,因为书中所述,现实依旧在上演未曾断绝。
永远的星 发表于 前天 17:53
我在大学期间有阅读过柴静的一本书《看见》,描写她家乡以及周围环境变化的那部分蛮有情感力度的,其他部分比较一般
玄象天玉 发表于 前天 19:18
易立竞呢
大唐高僧 发表于 前天 21:53
同意的,现在真缺这样的记者
 楼主| 虫子 发表于 昨天 09:57
allendingjun 发表于 2025-4-5 14:48
从来不回帖的人冒个泡:知道那种人最可怕么?就是那种一直以正义的名头出来做事,然后的确写出了和做出了不 ...

好,咱们细说下。

最可怕的一种人:一直以正义的名头出来做事,然后的确写出了和做出了不少反映社会真实的书或者文章,最后99.99%都对的情况下,曲解0.01%,导致对关键事件相反的结论。

以上是以类似概念定义的形式将你的表述复现,仅此。

柴在《穹顶之下》里一开始她孩子的故事让人共鸣,实际上她一直在国外生孩子,抽烟很厉害等

这句似乎在表达一种矛盾,但又不清晰,请问能将矛盾点具体说明吗?

鲁节目前从来不准备,能问出啥?

请问这个信息源是?鲁豫自白?还是同事爆料?一定有出处的对吧。

zqgbbb 发表于 昨天 11:39
有一种观点,说资本主义跑马圈地,放任污染,发达后开始用环保、碳排放来限制发展中国家进步。问题是我们当时比较落后,而且我们也很想进步。不讨论柴静的专业性,在那个时间点,做“穹顶之下”纪录片,大方向是不合时宜的。此片一出,对个人好坏两说,在国家层面,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受到不小的压力。其实治污染、淘汰落后产能,我们是一直在做的,但循序渐进同样关键。还记得武安钢铁厂马科长的经典语录,网评随时间发生惊天反转。换做今天,另一个柴静如果去做个美利坚版的“穹顶之下”来中国展播,应该能收获鲜花和掌声。窃以为,古人主张的顺势而为,是对柴静事件的最好说明。
 楼主| 虫子 发表于 昨天 13:04
zqgbbb 发表于 2025-7-14 11:39
有一种观点,说资本主义跑马圈地,放任污染,发达后开始用环保、碳排放来限制发展中国家进步。问题是我们当 ...

我对你提到的关键词「不合时宜、顺势而为」深以为然。

柴静能走在新闻调查记者这条路,据她自述,深受陈虻影响。

在招募柴静时,陈虻没有问她的学历、专业或普通话水平,也没有问她是不是根正苗红。他看重的是柴静的“初衷”。

陈虻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你如果来做新闻的话你关心什么?”

柴静对此的回答是:“我关心新闻中的人”。就是凭借这句话,柴静进入了中央电视台。


可能是因为她太过于关心新闻中的人,会在某些事件中表现得只关心人了,于是出现在更高层面和长远角度的理性科学的缺失?

我对此没有观点,只想把这种「矛盾」陈述出来与你交流,即在某些事件中,存在「以大局为重」的叙事逻辑。比如最近的天水血铅事件。只是天水还不够大,大到可以与整个简中舆论对抗,所以企图以「以大局为重」安抚或要求受害儿童家长,不但失效了,还会被唾弃。

再说「关心人」这个柴静给自己设定的新闻伦理起点,好像是所有人的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自觉行为,但现实我们都知道并非如此,人性之恶、资本之恶...是吧。所以现实的「关心人」往往与一些「非个人层面」的东西相悖。

回到开头,她在《穹顶之下》中被指「情绪化和不够科学」的「关心人」会吸引被情感打动的观众,也会引发指责其忽视大局、制造恐慌的声音。或许关心和忽视都客观存在,只是就后续来看,如你所言——不合时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虫部落 陕ICP备14001577号-1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015号联系我们FAQ关于虫部落免责声明虫部落生存法则社区广场RSS

Build with for "make search easier" Copyright © 2013-2025. Powered by Discuz! GMT+8, 2025-7-15 05: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