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Tips Rules & Tips
1. 遵守中国大陆相关法律法规
2. 本版还在调整当中

自学思维导图——做决策和洞察【4.0】

查看: 6198|回复: 1
云更儿 发表于 2019-5-14 17:43:29

6.png

【0】基础知识【1】基础知识应用篇【2.0】做记录、列大纲【2.1】补充【3.0】工具使用进阶【3.1】进阶补充


排版好前面的帖子之后呢,我相信动手去操作的虫友已经能够非常熟练的使用思维导图了,但是呢,这并不是思维导图的局限,通过这个帖子的学习,我们能够发现,当突破了单纯只是用思维导图做记录或者信息传达这样子的一个需求之后,我们能够进入到一个更深的阶段,那就是用思维导图去训练自己的思维。这个阶段我们重点去做两件事,第一件事也是这篇帖子我会重点提到的——去掌握思维训练的方法;第二就是掌握这些方法之后,我们要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所以这篇帖子主要分享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一、问题决策;二、广度思维;三、深度思维

问题决策:指的是当我们面临一些选择,而局面又比较复杂,只是拍脑袋很难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自己做决策的这样的一个正确性

广度思维:指的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广泛性、发散性

深度思维:指的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深入性、透彻性、本质性

这三个能力是很难完完全全区分清楚的,它们是互相杂糅、互相交错在一起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所以上面只是做了一个大概的分类。现在呢,我从问题决策开始说起。什么叫问题决策呢?比如说,你大学临近毕业,你是考虑读研究生呢?还是准备工作、去创业呢?这个时候我们所面临的就是该对自己面临的选择去做一个问题决策啦。

一、问题决策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面临的大多数问题决策,通常都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去考虑和衡量,分别是:1、成本;2、收获;3、其他。

成本:是指你做一件事情所要付出的代价。收获和其他先不做解释了,接下来会举个例子,虫友看完就会知晓的。比如读研究生为例来拆分解释这个“收获”和“其他”。

首先要从一个普适性的原理上解释一下这个事情,我们要清楚当我们考虑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到底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的,也就是考虑的维度啦,我认为呢,主要的维度就是上面提到的两个——成本+收获了,当然除了这两个以外,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可能还会有一些别的因素在内。我们就用这个理论框架来梳理一下,我们要不要去读在职研究生这件事。随着我们的思考,我们可能会想到下图1所示的角度:于是呢,我们用思维导图这样一步步去梳理,基本就把决定自己要不要去读在职研究生这样子的一个问题,影响它的所有决策、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这种逻辑和层级关系就都梳理出来了。

1.1.png



图1

梳理出来是一回事,你会发现,仅仅有这张图,我们仍然是没有办法去做决策的,我们看着上面这张图,它能告诉你应该是去读还是不去读嘛,显然很难根据它就去做决策对不对,所以我们还要学习两个方面的技巧。也就是问题归类啦。

这世间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里大致归为两类:1、是否类;2、权重类

是否类指的就是,有一些因素,它可以直接用是或者否来回答的,那么这些问题呢,往往会对我们是否去做一件事情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上面那样解释“是否类”的概念,可能你依然似懂非懂,那我继续举上面的那个例子(要不要读在职研究生)让你彻底理解。这里先插个小曲儿谈谈什么是“理解”?怎么样的一个程度你才能说自己是理解了某个事物呢?

其实“理解”这个东西也困扰过我多年,看到这里的虫友回想一下你有没有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下面文字所描述的情景:“算啦,给你说你又理解不了...”、“你就不能尝试理解我一下么?”、“同学们一定要先理解了文章,再背下来”、“要理解这些数理化公式做题才能事半功倍”.......想必虫友肯定有过诸如此类的境遇吧...虽然“理解”这么简单的一个词语,但事实上它确能和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相关联,其背后奥秘真的可谓几千字都不见得能说透彻。所以我这里对它的解释也只是抛个砖——当提到“理解”一个事物的时候,这个场景下的所谓的“理解”,就是指如果我们能在脑海里把这个事物360度无死角的翻来覆去,而且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在面对的这个事物(事物分事情和物体,其中有抽象物和具体可感物)它不再那么抽象,是具体有形状且能够被你所感知、甚至可凭想象就能触碰到的,当你把它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的时候,比如提几个问题:

①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②它和谁很像,但哪儿又完全不同?

③它怎么使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使用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哪些点?

④为什么他人没有和你一样理解这个事物?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别人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这一类问题,可以是提给自己来解答。

如果上面的问题你都可以用大白话顺利地给别人或给自己一股流地讲出来,那么达到了这样子一个程度,你就可以自信地说是理解一个事物了,当然“理解”不过只是小小的一个维度而已,背后还有更深次的因素在困扰着你的选择、阻碍着你的前进步伐。

比如说,面对一个事物,如果你已经理解了,那这个时候的你会不会尝试去接受它?理解之后而不接受是不是也就等于对你没有用呢。如果你也接受了,那你会不会去认同它呢?你理解也接受了,如果不认同就不会去践行它,不是吗?如果你也认同了,进而你会不会按照那个正确的道理或者原则去刻意践行它呢?如果那个事物真的对你蛮重要而且你也清楚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那你又会不会长期践行它以至于成为习惯呢?

你看哈,当我们说理解了一个事物时候,这只不过是小小的获取信息的一个层面而已,大多数情况下真正决定了我们的执行力的因素,其实在“理解”背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上面的“接受”、“认同”、“践行”和“习惯”......虫友想想看,上述的这个循环机器是不是每天都无处不在的无形之中地运行着、转动着,而这个机器中的每一个你我他,也在无时不刻地被无形之中所塑造和影响。如果面对同样一件事儿,有人在第一个层面(维度)“理解”上面,就已经放弃理解了,那你想想此后的ta所面对的世界和那些已经“理解”了这件事情、认同了这件事情、践行了这件事情、持续践行成为习惯的另外一群人的世界究竟有什么不同了吧?

外在当然看不出什么,而大脑已然是天壤之别。从这个角度看,你会认识到佛语中的一句话“一念一世界”是多么现实地描述了这个简洁、准确又深刻的道理了吧。所以,如果虫友对这个【理解】二字感兴趣,就使用你的搜索能力去更准确地给你自己心中的“理解”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定义吧。

1、是否类问题

那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头关于“是否类”的举例上来,对上面思维导图列举出来的那些东西做一个归类,甚至是打分,以此来帮助我们去做决策。举例:假如说我去读在职研究生的话,这个时候假如说有一个时间因素是,周末要读2天,那么这样子的一个付出成本,我是否每周都能抽出两天时间去听课,或者说我的家人是否能同意我去读在职研究生;再比如说如果金钱因素是每年要掏一万二投入研究生学习上,我的家庭收入是否可以支撑?我们把这张图上面涉及到的因素列举出来之后,要对这些因素都问一遍,是还是否,并且给出自己的答案。比如从上到下,每年多承担一万二,这个是否能承受,如果是,就往下;一周读2天是否能接受,如果是;继续往下,家人是否接受,如果是;自己身体是否OK,如果是;执行力是否可以...

你会发现把全部是否类的问题全部都列出来了,只要有一个否定的话,基本上你也就不用考虑去做这件事情了,只有当全部是否类的条件都满足和支撑你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再去考虑其它“非是否类”的影响因素。

那么上面所述就是“是否类”的解释了,有了这个东西,涉及的因素你都能列出来的话,它就能帮助你得出理性的结论。

1.2.png

图2

       2、权重类问题

什么是权重类?就是说,当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列出来之后呢,你会发现,任何一个问题影响决策的因素都有很多,但是因素和因素之间的重要性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些因素比较重要,有些因素是没有那么重要。所以有的时候,去支撑我们做某件事情或者说面对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仅仅绘制出思维导图是没办法直接得出一个结论的,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因素的重要性去给因素分配不同的分数。

说明一下:这种自己打分的分数,是可以打负分,也可以打正分的。比如说面对上面的例子,读还是不读研究生,我可以先设定一个结果,也就是说我去读研究生,那么符合这个方向性的,也就是支持你去读的那些因素就给它打个正分,不支持你去读的就打个负分。

么全部都打出来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些分数加总起来,看看总分是多少,比如这里举的例子的最终总分是-40,打出来之后,分数就告诉你,你不该去做这件事,或者说你就算去干这事,中途放弃对你来说影响也是不大的;

得到的分数如果是在-20 —— +20分的话,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你内心对任何一个选择(即,是否去做这个事情),你潜意识是没有这个明显的倾向性的,第二就是,实际上这样子打出来的分数如果离0分都很近的话,也说明不同的选择对你造成的影响,彼此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选哪一个都差不多;

如果得到的分数大于+40分,说明你可以毫不犹豫的去做这件事情,如果你得到的分数是,-40分之内,那你不应该做这件事情。

1.3.png

图3

那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已经很直观的感受到怎么样用思维导图以及刚才提到的两个方法(是否类的以及权重类的)来帮助我们去做问题的决策啦,那么这样子去做问题的决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我认为,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2个:

好处一:是它改变了我们过去去做决策时候主观化的场景,感性的决策手段相当于将这个决策的过程进行了数量化,这样子呢就让我们自己做的决策是有据可依的,而不是做完决策后心里还没有底,这样子打出分之后的一个东西就是我们说服自己最好的一个证据啦。

好处二: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初衷了,就是数量化之后能够排除掉你做这件事儿的感性的层面,能够提高自己做问题决策的正确性概率。

那么这样子我们就一起学完了第一部分,怎么用思维导图帮我们去做问题决策。那么分享完这一部分之后,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不少虫友可能心里已经在问了,你用文字码这个案例的时候是很清晰也挺透彻的,用文字不停地反复修改完之后的所述当然很简单了,但是当我自己去思考的时候,我怎么能够这么清晰的去把要不要去读研究生的这些因素都罗列出来,或者怎么能把问题想得更加全面呢?那么这个其实和接下来需要分享的东西是息息相关的啦,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这么快速、清晰的去列举出这些因素呢?

第一,因为他们经历过大量的练习、那些做拆分、做分析、做思考的操作对他们来说,已经和吃饭、喝水差不多了,已经形成了本能和习惯啦。

第二,因为长期的训练,他们在个人逻辑思维能力或者广度思考、深度思考方面的能力都相对来说,会比一般人强一些,这就决定了他们能够快速的去做这样子的一个分析。

只要我们也长期有意识地去刻意训练自己那方面的能力,我们也一定能达到比他们还要好的程度,一定要相信自己会不断进步的潜能!


二、广度思考

我们应该怎么用思维导图去训练我们的广度思考能力,它代表的是我们考虑问题时候的全面性程度,也就是针对某一个点,我们要充分发散思维去想到和这个点关联的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代表我们的广度思考能力,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去组织会议,去举办大型活动,甚至是开展同学聚会,都是一个典型的需要我们发散思维,全国考虑问题的案例,针对这些东西,你想的越全面,你就能越充分的准备,最后整个活动呈现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呢,从整个角度看,其实广度思考的能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开来说,其实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那么训练广度思考,我们有几个训练方式,我把它归类为4个:

能力训练

1、信息搜索能力

2、知识积累

3、头脑风暴

4、抽象归类

第一,信息搜索能力——所谓的信息搜索能力就是针对一个信息点,我要利用所有的渠道,网络也好,实体的也好,去搜集到和它相关,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子的一个能力,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微博、公众号、知乎、豆瓣、现实中的好朋友、老师等等,针对某件事情,利用这些渠道或工具,去搜集大量信息相关这样子的一个训练,其实来到这里的虫友想必搜索技能都高于一般人,我就不说啥了。

第二,知识积累——需要耐心、需要时间一点点去做,比如读书、读相关领域的文章...当我没说吧...##

第三,头脑风暴——这个在【0】帖子里说过,不再赘述。

第四,抽象归类——举例来说,比如我想掌握办公软件Word,就是我要怎么样才能成为Word专家呢,现在我要做一个拆解和抽象归类,比如说任何一篇Word文档,它都包括两大部分的抽象内容。第一部分是内容,第二部分是样式。比如,内容——文字、表格、图片、目录......样式——字体、字号、颜色、行距、字间距、缩进、布局......我们这样子不断地往下归类和拆分,我们就会对如何设计一份word文档越来越全面和广泛地了解了。

那么到此,我们已经掌握了怎么去训练自己的广度思考能力的四个训练方法了。其中1 3 4是可以马上开始训练的、短时间内得到比较大的提高的,2则是需要功夫在平常,长期持续的积累。

那我们来看第三方面的能力——深度思考


三、深度思考


能力训练

1、提出问题

2、拆解问题

3、变化思维

4、优化思维

用思维导图举个例子解释1和2吧,不然字节又要超啦...

1.4.png 1.5.png

图4和图5

1.6.png

图6

变化思维——世界万物都有可能变化,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及组成它的要素的时候,我们还要思考假如这些要素发生变化,会对全局造成什么影响。

优化思维——和变化思维其实是一脉相通的,每一个要素,我可以去思考怎么样去提升,优化和改进,比如解决办法,如果我想突击英语,我就可以去思考,之前每天都是2小时的学习英语的时间,那我想突击英语的话怎么做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呢?我就应该往深处想,如何优化英语学习效果?可能从老师、学习方法、教材、辅助的学习设备,又可以去拆分,拆分之后去优化,对我们整体的优化和本质的思索显然帮助就更加大了。

反复循环上述4步,一定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至此,帖子【4.0】完结。






















入虫成条龙 发表于 2020-9-16 22:25:43
立体三维角度,将x y z 的关系阐述的严密,x的广度,y的深度,z的问题决策。
综合看,我们的日常大部分时间的思考都在这个范畴里{:5_15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虫部落 陕ICP备14001577号-1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015号联系我们FAQ关于虫部落免责声明虫部落生存法则蛙先知 - AI 玩家社区 🚧

Build with for "make search easier" Copyright © 2013-2024. Powered by Discuz! GMT+8, 2024-3-28 22: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