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资源 Rules & Tips
1. 遵守中国大陆相关法律法规
2. 你的体验心得比资源本身更稀有
3. 提倡分享和讨论 OA 资源
4. 反对标题党
5. 资源请求类主题请发悬赏帖💰
6. ☁️ 云游博物馆

豆瓣高分通识最佳读本:《大家小书(套装共18册)》下载

查看: 11057|回复: 14
6
界明城爱四月 发表于 2018-6-2 23:50:40
本帖最后由 撩月 于 2018-6-4 14:55 编辑

大家小书

大家小书


《大家小书(套装共18册)》包括:《红楼小讲》、《笔祸史谈丛》、《乡土中国》、《红楼梦人物论》、《汉化佛教与佛寺》、《我的杂学》、《中国史学入门》、《历代笔记概述》、《沈从文的文物世界》、《佛教常识答问》、《唐宋词欣赏》、《西游记漫话》、《词学十讲》、《梓翁说园》、《鲁迅批判》、《金瓶梅人物》、《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启功的书画世界》。

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

《大家小书(套装共18册)》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6FwwasoFblCPuL07kAYXA 密码:9y18
滑小姬 发表于 2018-6-3 01:09:00
记得前些年三联书店出版的“三联精选”、北京出版社刊行的“大家小书”、上海大民出版社推出的“袖珍经典”,可那都是过去老一代学者写的。我们这一代,似乎不习惯写这样的“小书”,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第一:ZF的书号控制,使得各出版社有所顾忌。有的出版社甚至明文规定,每个书号必须赚多少钱。
第二:书价低则利润小,必须是品种多印数大,才有利可图。
第三:我们已经习惯一锤子买卖,不擅长细水长流。每年都印,每回印数不多,那必须有长远规划,而我们的出版社不是私有财产,谁也不知道明年到底谁当家。
第四:学者也不适应,没学会对着公众讲述专门的学问。
第五:博览广收,时刻准备追求各种新知,以“阅读”而不是“收藏”为购书目标,甚至不惜看过就丢——这样的读者群,还没真正形成。
第六:时代背景,八十年代小书很多,为了提高工农兵素质刚平反的教授编写了好多深入浅出的书籍,当时理想主义盛行,大家干这种事都很有激情。比如顾颉刚在香山疗养院时隔壁老干部向他请教中国历史,他每天给他讲点一边散步,后来这些口述史也编成了书《中国史学入门》。而且八十年代中国没有加入国际版权公约,想怎么出书怎么出,什么都不用考虑,那是出版业的黄金时代。
第七:现代人读书攀比心态严重,比难度,不是《管锥编》那个层级的说出去都没面子。
我喜欢这种小书,日本这方面做得很好,口袋本文库本什么的,希望我们国家有一天也能像那样,国民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养,普罗大众枕边都放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自封的读书人书架上摆的都是罗辑思维和【从零开始学Python】。
滑小姬 发表于 2018-6-5 14:20:43
本帖最后由 滑小姬 于 2018-6-5 15:34 编辑
发抖的小熊猫 发表于 2018-6-5 09:14
想买一本关于诗词和一本关于佛学的小书, 在当当上找了一番, 佛学的不多, 关于诗词的倒挺多的, 不知该选哪 ...

诗词的话,大家小书书系就有不少,龙榆生的《词学十讲》,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等,王力的书版本很多,商务印书馆的《诗词格律十讲》,中华书局的《诗词格律》,可以自行去豆瓣看看评价比对下。除此之外可以读一些王国维的书,《人间词话》这种算比较经典的了。佛学的书我看的不多,但是听说过一本《阿毗达摩讲要》似乎不错,牛津通识读本里有一本《佛学概论》,任继愈先生有一部《中国佛教史》,熊十力有一本《佛家名相通释》,都可以看看。
我读书是竭泽而渔,兴之所及的,一般不理会别人的推荐,看顺眼的书就拿来读,没成过体系所以也不好说能不能对你有帮助,建议还是找真正的相关领域爱好者解答吧。

滑小姬 发表于 2018-6-5 02:14:13
灯明香花 发表于 2018-6-4 22:01
读过《乡土中国》真的很好

费老的《乡土中国》可以搭配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看看,我们文化的根脉其实还是发源自乡土,相比垒砖块一样条理清晰的西方形式正义,更多的其实是同心圆式的文化结构。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实际上是一个乡土国家,但是乡土小说和有关乡土的记忆太少了,这是个悖论。我们没有写《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没有写《鱼王》的阿斯塔菲耶夫,没有福克纳这样的美国乡土作家,也没有哈代这样的英国乡土作家,这是中国文学巨大的缺失。中国乡土小说印象深刻的是《创业史》中的第一章,民国十八年(1929年)到解放前这一段,笔墨不多力道十足,堪称陕西乡土文学的经典,就这一小段写得无比出色。
作为城市居民,我没有真正体验过乡土生活是有些遗憾的,这方面的书也委实读的不多,印象较深的就这本《乡土中国》加上陈桂棣的《中国农民调查》吧,我们的观念还有点不够先进,历来把农村和“落后”等同起来,这和欧洲的城市化形成鲜明对比。欧洲城市化较早,但欧洲的城市化和保护农村一直是同时进行的,并且欧洲人一直把农村视为传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载体,不可随意破坏,我们则一直在文化作品中展现灯红酒绿却离多数国人甚远的大都市生活,乡土,在这个农耕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成了被边缘化的概念。
私以为,当今时代,书籍的影响力还是有限,很多传播观念责任还要通过影视剧这类通俗艺术完成,我们曾有一些不错的农村剧,比如《篱笆女人和狗》,但后起之辈乏善可陈,赵本山之流的农村剧引起了一股争相仿效的,以低俗剧情,小成本农村喜剧圈钱的模式。事实上农村剧不应当只有喜剧一种风格,而应大力呼唤正剧,悲剧乃至史诗性剧作,这才能客观公正地全景式展现当代农村的整体风貌。喜剧性的审美追求是中国农村题材文学艺术创作的一贯追求。农村剧追求喜剧性创作本身没有错,创作者往往能通过亦庄亦谐,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深邃的主题内涵,然而近来年的一些农村剧在喜剧性的创作道路上走得太远。有的是农村剧搭台,三角恋唱戏,有的是脱离生活,要么是伪小资情调,剧中的农民不务正业,遛狗逗猫,更有甚者为了博观众的笑声对农民丑化和嘲弄,风靡银屏的这种伪喜剧实际上与当下的农村现实相去甚远,一些农村题材类喜剧为了收视率过分强调“包袱”,不从人物的性格弱点和故事的合理逻辑出发制造幽默,而是一味运用所谓相声式的贫嘴和滑稽的肢体动作来搞笑,使人物形象泛丑角化,故事情节荒谬失真。此外,还有一些农村题材电视剧只留了农村的外壳,而故事内核已经被极力置换了,创造者营造着情感和权术的奇观来迎合观众庸俗的欣赏趣味,这很不正常。
说到这里,想到其实现在反映真实的用心的剧已经很少了,银幕上的纸醉金迷麻痹了人们的观感,少有导演着眼于真实的平民生活。我在这里推荐一部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背景的电影《白日焰火》,其实是很用心的作品,然而由于是内地第一部文艺片商业化的转型之作引来非议无数影响了口碑和豆瓣评分,剧情是一般的,但是完美还原了真实的平民生活,片子触动了我小时候的很多记忆,哈尔滨独有的清冷、肃杀和无止尽的孤独感是外地游客很难亲身体会到的。
不忘初心 发表于 2018-6-4 18:34:22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灯明香花 发表于 2018-6-4 22:01:05
读过《乡土中国》真的很好
发抖的小熊猫 发表于 2018-6-5 09:14:47
本帖最后由 发抖的小熊猫 于 2018-6-5 09:57 编辑
滑小姬 发表于 2018-6-5 02:14
费老的《乡土中国》可以搭配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看看,我们文化的根脉其实还是发源自乡土,相 ...

想买一本关于诗词和一本关于佛学的小书, 在当当上找了一番, 佛学的不多, 关于诗词的倒挺多的, 不知该选哪一本, 阁下是否可以推荐一下? 我的期待是: 内容既不探讨过深又不停留于表面, 文笔稍显幽默, 能博人一笑更好, 要求有点多哈.
mtage 发表于 2018-6-5 10:03:00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牛津通识读本,感觉怎么样?我最近打算开始读里面的《资本主义》
滑小姬 发表于 2018-6-5 14:26:51
mtage 发表于 2018-6-5 10:0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牛津通识读本,感觉怎么样?我最近打算开始读里面的《资本主义》 ...

很好的丛书,这种经典的,口碑很稳的丛书一般都没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拜读。
芦纸墙 发表于 2018-6-14 21:52:19 来自手机
记得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买小绿皮的口袋书看,那一整套是国外经典文学作品,也就巴掌大,字也小,不过有分成上下册厚厚的《基督山伯爵》,也有薄薄的《欧亨利小说集》。一套好像有几十本吧,有和我一样看过同一套书的人嘛~不知道为啥,楼主推的这套大家小书让我想起了当初瞪着眼睛看书的日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虫部落 陕ICP备14001577号-1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015号联系我们FAQ关于虫部落免责声明虫部落生存法则社区广场RSS

Build with for "make search easier" Copyright © 2013-2025. Powered by Discuz! GMT+8, 2025-5-15 05: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