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estin 于 2018-4-18 22:07 编辑
贸易战下的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其意何为?
今天一早手机推送了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甚是惊讶,这和目前我国的货币紧缩大势不符合。
查了很多资料,似乎有些懂了,这次降息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1.抵消资管新规对银行业的冲击,保证银行信誉;
2.降息释放的货币用于实体经济发展,,实行差异化贷款利率,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晚上看到小明的解读,感觉格局更大,因此转载给大家看看,共同进步。
青岛楼市限售五年
先插播一条新闻,今天青岛发布新的房市调控政策,规定居民购买住房在取得房产证五年后,方能上市交易,包括一手房和二手房。
这个新闻没有什么好点评的,无非是「冻房」政策的扩大。冻房的目的,是打掉房子作为投机投资性资产的流动性。没有流动性的资产,无论账面价值为何,市场价值都为零。
有人会说,那过了冻结期不就市场价值回归了。我问你,谁能保证五年之后房价的走势和现在一样?尤其是在全球货币回归正常和中美两大经济体以贸易战为由展开全方位的角力和博弈的宏观背景下。
再次重申,当前时点,投资房子的最大风险,不是房价下跌,而是房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如五年)丧失了流动性。通俗地说,就是即使你想降价卖,房子也卖不出去。这一风险显然被很多热衷于炒房的投资客忽略了。
在贸易战不断升级以及变成长期拉锯战的背景下,未来如果更多的城市发布类似青岛这样的限售条款,我并不会感到意外。
2 大国崛起之路
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在昨天的推文里已经提到了,但今天可以稍微再说几句。昨天的文章:
纵观历史,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还是台湾,在实现快速崛起的过程中,都相当长时间「依附」美国。在长达数十年的「韬光养晦」的战略下,逐步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它是日韩台高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基础和根基。
再看中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实际上凭借人口红利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一波超大规模的「低成本利润」(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时日至今,我们也完成了资本积累,表现为超过3万亿美金的外汇储备。
在中国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与美国存在诸多层面的利益冲突,但最近以前,更多地以合作来化解了对抗。两国在过去数年当中,中国输出商品,美国输出资本,竞合相得益彰。
中国实行的竞争策略,和日韩的崛起一样,也可以称之为「韬光养晦」。然而,随着近年以来,中国这头「沉睡的东方雄狮」开始逐渐觉醒,慢慢地走到了前台。一带一路也好、人民币结算的原油期货也好、对抗贸易战的强硬态度也好,都在表明,中国已经放弃了「韬光养晦」的策略,转而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这样的转变,当然与国家实力的显著增强相关。但不管是更主动积极的全球化战略,还是更强硬地与美国在贸易战中的对抗,都绕不开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基本事实。这一基本事实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集中地体现在现代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与美国尚存较大的差距。
高端服务业的典型代表是金融行业,中国尚处在资本管制,金融行业艰难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阶段。与美国历史悠久且发达的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差距不可谓不明显。
高端制造业昨天的文章已经讨论了,在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制造上,中国还需要沉下心来,一心一意搞研究,聚精会神搞开发,才有可能假以时日改变目前对美国事实上依赖的现状。
毕竟,最高领导人也说,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
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每个国人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贸易战的背后,绝非贸易顺差的让利这么简单,它关乎大国崛起的国家战略。而这一战略的重中之重,又是高端制造业完成「自力更生」的蜕变。
制造业的崛起和金融业的控风险,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它们不是分割的。而金融业的风险,一大来源便是中国「坚不可摧」的房价泡沫。房价泡沫与制造业崛起的关系,进而在大国崛起的宏伟战略中,处于什么位置,后续我会展开描述。
3
降准不意味着货币的宽松转向
昨天,央行公布了降低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最终预计会释放4000亿的新增货币。
这一举动被很多人解读为货币政策宽松转向,甚至被别有用心地用来当做房价还会继续暴涨的理由,这些解读都是极其错误的。
老百姓可能并不了解央行是如何投放和管理流动性的,也不了解货币在银行间是如何派生出信用的,因此极度容易受到误导,认为降准就一定是宽松,宽松就一定会刺激房价泡沫。
首先,存款准备金是所有商业银行在收到存款后都必须按比例上交给央行的一部分资金。例如你收到储户100万,存准率是20%,那么你用来发放贷款的钱,只剩下80万,20万作为准备金你必须上交央行。
降准的意思,就是降低你交给央行的比例,比如降到15%,那么你就可以额外多出5万块钱用来放贷,这样对你来说,你可用的资金就多了。
其次,人们存到银行里的钱,总会被贷款出去。贷款出去的钱又会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回到银行,再被贷出去,再回到银行……这一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全社会的货币供应,称之为信用创造。比如刚刚的例子里,100万,通过不断地存入和贷出,理论上可以派生出100万/20%=500万的货币总量出来。
通常人们讨论的货币供应,就是这个500万。
理解了最简单的货币创造过程,你就知道 如果有其他的因素导致银行的货币派生能力降低,那么降低存准率就并不意味着货币会宽松。
事实上的确有这样的因素,而且非常显著。这个因素就是即将落地的关乎银行几十万亿规模资产的「资管新规」。资管新规的具体内涵我不打算展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自行研究。这里只说结论:
在资管新规的监管框架下,银行的诸多表外资产必须回到表内(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这会显著地给银行派生货币的能力带来收紧的压力。
举个简单例子,以前银行发行规模为10亿的理财产品,那这10亿可以完全进入货币派生环节,因为它在旧的监管体系下,属于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东西,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但在新规下,这笔理财可能会被要求纳入表内,需要缴纳2亿的准备金,进入货币派生环节的资金仅为8亿,这个过程就是信用(货币)收缩的过程。
因此,很大程度上,央行选择在此时点降准,就是为了对冲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降低。降准是放松,新的监管规则下是收紧,一松一紧,刚好对冲。
但根据金融机构的测算,资管新规涉及到的资金紧缩规模,需要央行降准数次才能完全对冲。兴业宏观研究小组预计,未来每隔两到三个月,央行就会降准一次,我个人认可这种判断。
上面的内容可能有些专业,但你只需要知道,央妈降准并不是为了宽松货币,而是为了对冲金融新的监管框架下带来的货币紧缩效果,就可以了。有了这个逻辑,降准会导致房价暴涨的说法,就不攻自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