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 学途 Rules & Tips
1. 遵守中国大陆相关法律法规
2. 反对成功学和贩卖焦虑
3. 推崇求真的治学态度和经验

聊聊文字的膨胀

查看: 1780|回复: 12
Leetaken 发表于 2025-2-9 00:40:44
其实标题不太准确,我想说的是在网络聊天中表示同一意思所需的文字或表情越来越多了,但写标题上太冗杂。

起因是刚才上来回帖子,我想达成表达出有点意思且不让我的文字太冰冷,太假的目的,下意识就想起了那个笑哭的emoji表情,但我发不了,退而求其次,写了个哈哈,我意识到我的这种情绪只能由那个emoji才能准确表达了,想不出来一个能完美替代的词句,就像在微信上用哈哈已经不能表达出开心了,得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样。

需要用更多的文字,甚至不止于文字来补足当面对话的表情和肢体,以至于我不得不加各种语气词,不断扩句来表达我的情绪正常,没有生气,且不是装高冷,用我认为来保持严谨。

因为人与手机的连接更深了,手机成了一个器官,在构成上和心肝脾肺肾并列,在关注程度上一骑绝尘,进而就意味着大家用器官交流,也就算半个面对面了吧,既然面对面,那察言观色就成必要技能了,只不过由真人变为文字构成的3d投影,聊天记录就是他的化身,而你发的内容也搭成你的法相,说的西方一点,就是赛博面谈。

如果不这样,不行吗?我不care你怎么想,我所表达的信息主体不变,你认为不好相处也好,没礼貌也罢,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也不如何,大家依旧会像现实中碰见这种类型的人一样的方式对待,能脱离出这些繁文缛节的,可能还是同一批人。

(接受建议,分段了,输出后发现自己的知识真的有限,写了这几篇就有点词穷了,好多事根源是一样的,写来写去就归到一点上了,就不写了,有点水,前几天就想写另一个话题,发现写的很费劲,说明还是自己没想通,要不就像这帖一样直接出来了)
Azad 发表于 2025-2-13 10:51:01
所以DeepSeek-R1 最锋利的反讽在于,AI越是完美复现人类的诗意,越像一面照妖镜,映出我们正在失落的、用肉身丈量世界的笨拙尊严。
林梦朝 发表于 2025-2-12 21:08:48
语言已经通货膨胀了
“爱你”现在只是谢谢你的意思
“宝宝”只是打招呼的意思
“亲”就是喂的意思
柏舟不寐 发表于 2025-2-10 13:56:15
我天,你那句“手机成了一个器官”真的把当下人的社交状态描述得太有感觉了
Junxl 发表于 2025-2-10 13:24:23
每次编辑完后,都会删除重新编辑,比如汇报工作,比如朋友家人沟通,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经常都是这样的。
任汾 发表于 2025-2-10 17:51:49
可我其实认为表情包是人类语言能力的退化,知道工作了,这社会上有些朋友才偶尔会用表情包。大部分的事情我都是用文字表达的,因为曾经有写作的习惯。表达也是一门技术,善用表情包一样是可以作为一门技术,还可以盈利呢,有那么多人搞新奇的表情包,赚了不少钱。
至于同样一件事的表达,会不会因为这个就变得复杂变难,那其实是个人的问题。表达本来就是需要训练的。我们生来的很多看似基础的配置和功能,其实后期都要再练习才可能变成生产力,否则就是最基础的配置,满足你的生存需要而已。
xianyu 发表于 2025-2-10 19:10:15
看到你的帖子,想起了做过的一道语用题,也是关于文字“通货膨胀”。
好像简单的回答如果不加上叠词或表情,就是代表回答的人很冷漠,很敷衍的感觉。
听雨 发表于 2025-2-11 11:23:39
深有同感
过尽千帆皆不是 发表于 2025-2-12 19:42:48
同感。说起来这个又想起来一件事,记得小时候(不到十岁?)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第一次见到“遍体鳞伤”这个词,马上就理解了是什么意思,但是仔细想象出了画面,所以特别害怕,怕到差点不想看下去。但是看了很多书之后就对更夸大的描写也无动于衷了,现在提到“剜肉补疮”这样的词也不会有最开始见到它那样深的感触。我怀疑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对很多词渐渐麻木,所以要用程度更深的词才能给我刺激(或者说就是很新奇的比喻,才能使我印象深刻)。但是网络时代的语言更碎片化,没有什么铺垫,加上网络有时候也会放大情绪,所以表述情绪的话就要更直接更夸张,才能显出一点真正的感情色彩。我已经使用“笑死”几年了,目前想不出如何才能表达更夸张的笑,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词语的大量使用而对此无感,已经无法通过这些语言来传递真实的情绪。
J0KER 发表于 2025-2-13 10:18:22
世界上太多人了,在交流中减少摩擦,就必须对语言进行改造,为了面对尽可能多的受众,你接触到的任何传媒中的语言都不可能对你进行精简,但是在世界上某个角落,可能正有人为你编写足够精简能够吸引你关注的文字
 楼主| Leetaken 发表于 2025-2-14 02:39:19
在火车上写了半小时,一手滑退了,都没了…重新来吧,以后记住用高级编辑
刚才想找那个我举的例子的原文,中途看到了别人写的,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搬过来
在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你是否也曾在发送消息时犹豫不决,不知道发几个‘哈’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沟通方式的巨大变化。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个简单的‘哈’字如此纠结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现象?

想象一下,当你收到一条朋友的消息,内容是‘哈哈’。你会怎么解读?是对方真的觉得很好笑,还是只是出于礼貌性的回应?随着网络交流的频繁,人们开始更加注重通过文字来传递微妙的情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简洁的文字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以承载丰富的情感信息。

心理学研究表明,非语言信号在面对面交流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作用。微笑、眼神接触甚至是肢体动作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但在虚拟世界里,这些元素统统消失不见,仅剩下冰冷的文字作为桥梁。为了弥补这一缺失,表情符号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现代沟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能够增添趣味性,还能更准确地传达发送者的情绪状态。

然而,即便有了表情包的帮助,有时候依然很难把握好度。比如开头提到的‘哈’字问题,不同数量可能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一个‘哈’可能是礼貌性的附和;两个‘哈哈’则表示轻度开心;三个以上就变成了真正的大笑……但每个人对于‘多少个才合适’的标准都不尽相同,这就给沟通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这就是我想说的,我并不是追求文字的极简化,而是随着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比重越来越大,我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方式慢慢挪到了网上
还举这个例子,你平常对朋友发来的搞笑视频都发一堆哈来表示很好笑,这就是你的基线,用我的比喻说,这就是你的赛博形象,有一次.你只发了哈哈.对方就会透过文字,看到你赛博形象的变化,于是猜测是不是你心情不好,或者这个视频不好笑,而你可能都没注意到这事。但之前,哈哈就表达着很好笑。区别是原来只看字面意思即可,现在看的是你的赛博形象,而赛博形象是由更多的字词及说话习惯构成的,对方就像面对面聊天看你的表情,语气一样,对你的赛博形象察言观色,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手机成为了一个器官
关于表情包,emoji,就是文字的升级版,并不是说它们不好,只是就像必须发多个哈才能表示“真正”好笑一样,若不发那个emoji,我所想展现给对方的意思就表示不出来。
我用手写打字,写累了,下次再展开吧,但意思都一样
沉香屑 发表于 2025-2-14 16:07:51
Leetaken 发表于 2025-2-14 02:39
在火车上写了半小时,一手滑退了,都没了…重新来吧,以后记住用高级编辑
刚才想找那个我举的例子的原文, ...

哈哈这块我很有感触。

我现在其实微信聊天有时候根本不知道怎么回复,生怕意思变味了。我电话沟通完全没问题,因为有声音在,大家都知道是什么语气,但是打字就一下子扁平化了。
q452340339 发表于 2025-2-14 16:29:48
分享一下我的观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感情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自己更深刻的情感。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文字通胀代表着大家的情感表达需求更加强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虫部落 陕ICP备14001577号-1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3015号联系我们FAQ关于虫部落免责声明虫部落生存法则社区广场

Build with for "make search easier" Copyright © 2013-2024. Powered by Discuz! GMT+8, 2025-3-21 06: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