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的文章在主帖中放不下,所以跟帖在一楼了。
这篇旧文最早于2016年发布在简七理财论坛,2017年略有更新,2018年又搬运至虫部落论坛。http://jane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766&extra=
partⅠ 为何我又开始读书了?
小时候被妈妈带去逛新华书店时,书店的四面墙上就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样的名言警句。名言警句一直伴随着我,譬如到了高三,教室的四面墙上都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还好不是“没有高考,你拼的过富二代吗”的撒狗血标语)。
因为常去常买,书店的工作人员都以为我妈是小学老师。但这样的状况没持续多久,因为买了并不代表我读了,所以我妈给我买书的历史就定格在小学四年级的《海底两万里》。从那时起我就书架就只剩教材和教辅了,现在想想真是无趣的很。好不容易培养的一点读书细胞就被我放弃在摇篮阶段了,所以一直很羡慕读书人。譬如,初二暑假老师布置了一次超量作业——读四大名著并写读后感,我味同嚼蜡的朗读完了一本《三国演义》假期就完了,而我朋友不仅读完了四大名著还读完了《东周列国志》……
这么多年,我都与读书无缘。“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常有捉襟见肘的窘迫感。2015年6月看到大家在网站上掀起了新一轮“30天新技能GET”活动,有画画的、有练琴的、还有健身的。恰好在微信上看到篇文章“一个月读十本书算多吗?”,于是决定试试读书。一个月下来,竟也做到了。多年未读书,脑袋已秀逗,七月刷十本书感觉快透支了我2015年的读书量,直到年末才又刷了三本。看了林淡的“2015年实践阅读100本书的心得与体会”之后,我的新目标就是“2016年读100本书”。
partⅡ 如何选书和读书?
既然决定好好读书,那如何选书和读书呢?在参考了《关于选书和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越读者》后,我整理出了如下内容。(建议大家可以好好读读这两本授渔之书,会对阅读有个全新的了解,表格中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
联系自身,我选书主要有两个阶段。一、白纸阶段:2015年读书主要是❶朋友推荐和❷香香书单。 资源:【香香书单】系列一:会理财,会生活(内附18本电子版供下载)
【香香书单】系列二:提升自我,驰骋职场(内附19本电子版下载)
二、扩展阶段:2016年读书主要是❸感兴趣的类型和❹感兴趣的索引,希望能进阶到❺根据欣赏水平选书。
资源:重磅福利|简七Q群资源汇总情况说明
猴年春节前我把简七Q群的资源转移到了网盘。因为网盘资源虽多,但是没有点评,不知从何看起。于是,春节后我又用excel整理了一份书单,这份书单涵盖了我目前的电子书和纸质书共计195本,其中已读50本。今年的计划的一百本书没有列具体书单,但大部分会出自这份资源,另有一些会根据情况加购纸质书。
书单中的基本信息是书名、责任者、出版社、出版发行时间。参考信息是豆瓣评分、中图分类号、关键词。特色信息是程度、备注和已读。
责任者是作者或编者。作者是名家大师还是网络达人,心中大致就有数了。同作者的书可以作为一个系列来读,比如朱光潜的《谈美》《美学拾穗集》。但同系列的书,容易狗尾续貂,建议只读成名作,比如《富爸爸》系列。
“我始终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买汽车、电器、手表、衣服、鞋子、皮包甚至牙刷牙膏都那么看重牌子的天朝子民,唯独对出版社那么麻木。”豆瓣上刘轩鸿的一篇《看书不挑出版社的都是山炮——评天朝各大出版社》方知出版社也大有讲究。刘轩鸿长于文科,所以对于财经或理工科书籍常见的出版社点评略少。就我整理的书单,中信出版社在财经方面出了不少书,还有南海出版社真如刘轩鸿说的善于包装,搞得“你要是没看过这个作家的书你都不好意思说你识字儿,你要是没看过这本书你都没脸跟人打招呼”的感觉。
出版发行时间可以看书籍的时效性,一版再版的书值得阅读,太新的书可以留待时间考验。同时同一时期出版的书也可以感受到当年的市场偏好,比如有网友吐槽这几年出版界魔鬼频出,《魔鬼辞典》、《魔鬼投资学》、《魔鬼管理学》、《魔鬼成语》、《魔鬼英语学习法》仿佛这个世界已经“不疯魔不成活”。
豆瓣评分可以看作品的大众认可度。评论人数不足的多半是书太差或书太新,我建议不读;高分多半是书好或灌水好(新书营销容易犯这个评分注水的毛病),我建议可以优先阅读。
中图分类号和关键词就是图书馆里用的那套,把书籍分门别类。同类书籍可以作为一个主题来阅读,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和《越读者》都是G792,这类书都是关于读书方法的。同类书一旦多了,挑选一本书来建立初步框架很重要,这个我被叫做“破局”。比如对思维导图有兴趣可以在B80中挑选《思维导图》来破局,如果觉得没意思那其他书可以跳过不看或泛读而已。又比如对占星有兴趣可以在B991中挑选《内在的天空》来破局,如果觉得有意思那其他的书就是对这个占星知识体系的补充了。
程度分为了精读、泛读、略读、寻读。专业书和一些入门书适合精读,如《中国哲学简史》。小说适合泛读,如《霍乱时期的爱情》。略读适合啰嗦文(感觉日本的书特别喜欢围绕一个道理给你讲半天),比如《在星巴克要买大杯的咖啡》抓住“交易成本”这个主题就好了。工具书适合寻读,这里没有字典我就把教EXCEL、PPT、化妆和占星这类书归到此类的,这些都和菜谱的感觉一样,可以根据需要查看。
备注是这本书还有值得我说道说道的地方。除了备注一下“××入门/经典”“××大师/名家”“××推荐”“同名影视”等来标记此书,还会备注这本书的成文土壤。比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小顾聊绘画》是发于微博的,畅销和争议就和孕育它们的土壤很像。
已读是我把自己读过的书用“1”这个小旗子插在那里,主要有两个作用。对于我自己可以通过已读找到自己的阅读偏好,你也可以下载表格把这里改为自己的小旗子,“你要读的下一本书就藏在你现在正在读的这一本书里”这句话你会感受的越来越明显。对于我前面的特色备注有多少可信,你就看这本书我读没读过吧。
20170221-书单.rar
(22.62 KB, 下载次数: 93, 售价: 1 B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