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响可大可小, 但是它大概率上会伴随你往后很长很长一段时间. 可预见的未来里, 都会有它的影子. 即使它大部分时候没那么明显, 但也会在某些时刻出现并提醒你, 你的出处和根属.
当人们讨论原生家庭影响时, 第一感觉是消极的. 其实我更认可是中性的, 毕竟家庭付出的出发点没有违背意愿.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受益于此. 但现实有太多不可控因素, 如果缺乏适当时期的关心和指导, 结果可能令人唏嘘. 而痛苦常常的会强于快乐带来的人生体验, 所以我们会经常选择那些消极的东西来归咎现在的处境, 这样会让大脑好受些.
我们放大这些根源性的东西来归类我们的行为 , 结果就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受到"原生家庭影响", 并常常带着厌恶情绪. 是的, 对于我来说, 难熬的日子里没有人来告诉我, 面对困难我该如何度过, 我本能地模仿最信赖和靠近我的生活经验, 那就是家庭的经验. 但缺乏指导--甚至本身这些家庭经验就是错误的, 那么失败让我蒙羞时, 大脑不正当的反馈, 会让我本能地逃避并归咎于家庭.
拿我自己举例, 本人农村家庭, 父母在外务工, 小学三年级开始留守, 之到高中毕业. 这段青少年最应该接受家庭指导的时期. 家庭陪伴缺位, 对我形成正确的世界认知, 价值观念乃至人格, 都有或大或小的缺失. 而家庭(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家庭)作为缺位的一方尽量通过提供金钱支持来弥补, 平时联系时则是以要体谅现状--"我们现在赚钱不容易, 你要好好学习, 考取功名......", 或者关心衣食住行, 这样的原因来期望子女获得指导和安慰. 但仔细想想就发现, 这样的话语对于心智正在成长, 学习压力大的农村子弟来说, 无疑是弊大于利. 往往也会在控制不住自己享乐时, 想起这些而倍感压力, 内疚. 甚至一段时间里, 当我发现其实我对原生家庭并没有强烈的情感时, 这种现象愈加明显.
难过的是, 这样的处境持续了我整个青春成长, 我几乎是在花费大量时间去和自己和解, 以及重新学会正确认知我所处的环境. 但哪些过完早就发生, 你无法逃避它的存在和之后将可能造成的影响. 而这些本身通过恰当的沟通交流和引导就可以减轻甚至避免的. 这是我嗑嗑绊绊这么多年来才意识到, 我一直在一个自我内疚和高压的心理状态下走过来.
我会诧异为什么我面对我父亲时为何总是有种难言的情绪, 他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神情, 一开口便如吃了枪药般, 一股无名火; 我常常反感父亲那大男子主义的做派, 后面才发现我有时对待其他人时也染上这种习惯. 而往往是后知后觉, 感到羞愧; 我也在难以坚持的时候, 想起他坚毅的性格......我还可以举很多例子, 我的行为习惯, 下意识地做法, 性格观念......都可以找到家庭影响的痕迹, 有的是积极的, 有的是消极的, 但无一例外, 我会记它, 并努力改善.
不能说我们经历有多少相同, 但确实有些东西本应是家庭该正确引导我们认知的, 时过境迁, 逝者如斯夫, 也不必强求, 在认清问题之后努力解决才是正确的道路. 多读书是我的解药,《你当像鸟飞过山》, 无疑是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 特别是每个经历过被原生家庭负面因素影响的人. 今日慨叹, 借此记录下来提醒自己, 也分享给需要的人. 我还有很多想说的, 在感慨自己处境的同时, 请不要忘记客观事实和主观能动. 你可以暂时逃避, 但请记得它再次来临时, 勇敢面对. |